陈教敏:做不好老板我只有死路一条

2015-07-21
新闻来源: 云南省温州商会
查看次数:3083


 
    37岁的陈教敏,冲劲不减、“疯”头难灭。他的传奇、他的成功和这股执着以及对自己近似刻薄的高要求不无关系。

 

    曾经“苍南编织袋”,今日“世界温州人”,在做好了老板,实现了回报家乡之后,陈教敏依然充饱含激情,更加充满了希望。而也许此时的他早已不屑于老板、会长的名号,却更痴迷于研究如何在新的路径中拓一方通途,贯以始终的是无时无刻的自省与观点生产,他更希望人们认识一个作为思考者的陈教敏。

 

    “大学没毕业,当兵我没去,公务员当不了,农活太辛苦,打工两千块都没人要,我只能来当老板,思考老板之道,如果不做好老板,我只有死路一条。”

 

    ——关于陈教敏,别人的评价有无数种,然而,这所有的加起来,都不如他自己给自己的这几句直接,或者说犀利。

 

    对自己,陈教敏一直都看得非常清楚,并且毫不客气。“成功人士?不算吧,其实我一直都没觉得自己有多成功,不太成功。”然而,真要说起有什么“不成功”的事情,陈教敏自己恐怕都还得思考一阵子。因为,与这种看似清醒的自我认识同行的实际上是完美主义者的通病,自我要求高到刻薄。

 

    熟悉陈教敏的人或许知道他有一个“怪癖”,那就是经常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但很少人知道,在盯着黑板沉思的时候,其实陈教敏心里想的是:“陈教敏,你到底是什么东西?”

 

    陈教敏是谁?20年前,他是从父母那里借了3000元钱批发了30件皮衣离开家乡温州苍南到广州淘人生第一桶金的18岁少年;如今,他是云南省温州商会首届会长,是敏大集团年纪尚轻却身价数亿的董事长。

 

    一路走来,陈教敏的经历不能说不传奇。

 


 苍南“编织袋”

 

    “编织袋”,这是朋友们曾经给陈教敏的称号,不仅仅是因为他来自生产编织袋的苍南,更重要的是他最初的事业之路是编织袋铺起来的,从编织袋开始,他走向成功。

 

    1993年,陈教敏和两个同伴去贵州遵义,在火车上,他们遇到了一个做食品生意的人,在交谈了一番之后,陈教敏和伙伴同对方很快就签订了一个32万的编织袋供货单,因为这正是他们前去贵州的目的。第一单生意就如此顺利,陈教敏和伙伴们都非常开心,为了保证信誉,三人还各自找亲戚朋友拼凑,每人打了8万元到对方卡上。然而这只是一个骗局,几天之后,陈教敏和伙伴才意识到钱再也回不来了。

 

    揣着仅剩下的8块钱,陈教敏毅然选择留在了遵义,一打拼就是两年。

 

    1995年11月,陈教敏去了重庆,并且决定继续做编织袋生意。

 

    目标锁定了重庆最具代表性的水泥厂之后,陈教敏和同伴便找上门去。但是,到了门口,同伴开始心虚,在 “这么大的厂子肯定有供应商了”、“不进去了,都马上下班了”的坚持下,三个人最终打了退堂鼓回了宾馆。然而,一到宾馆,同伴马上提出散伙,分完了所剩不多的钱,只剩陈教敏留了下来。此时,陈教敏在心里给自己断了后路:“一定要在重庆成功,不然就回老家,再也不做生意。”

 

    第二天,陈教敏买了一篮水果去找水泥厂厂长,但却被拒之门外。但是,陈教敏却没有放弃:“每天我都去,每次都吃闭门羹,一直坚持了3个多月都没有任何结果。”

 

    一直到那一年的腊月二十七,天上下着雪,陈教敏再次来到了厂长家,得到的答案却依然是拒绝。“几年没回家,很想回去一趟,可是生意还没有谈成。”陈教敏眼看只有两三天就过年,心里开始着急,于是决定给自己最后一个机会。“明天再去,再不成就买票回家。” 腊月二十八,陈教敏再次被拒绝。尽管已经做了最后决定,但陈教敏始终是不甘心的。于是在第三天的一大早,陈教敏最后一次来到了厂长家门口,这一次,厂长终于开了门,并和他签订了200万条袋子的合同。

 

    “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厂长觉得我的干劲和他当年很相似,并且认定我会坚持到最后。如果那天我不去,我就不是现在的我了。”提起这一段经历,陈教敏感慨。

 

    “第一年生产了1000万条袋子,赚了一百多万元,我当时心里想,从现在开始,我有钱了。”陈教敏说,问题总会有解决的办法,只要敢想,就有办法做到。

 

    虽然温州人擅长做生意,但关键还得看环境和机遇。来云南,陈教敏在曲靖嗅出了商机并且抓住了机遇。

 

    1999年,陈教敏第一次踏上云南,因为当时昆明要举办世博会,陈教敏认为其中必有商机。一番考察之后,陈教敏对曲靖的投资环境动了心,于是租下了厂房,回到温州买了设备运到曲靖,成立了敏大包装有限公司。

 

    头一年,认为曲靖市场很大的陈教敏把产量扩大了2/3,但是曲靖市场根本无法消费这么多袋子,于是大量的包装袋积压仓库,无法销售出去,陈教敏亏损了100多万元。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正在为挤压库存困扰的陈教敏发现了一家大型化肥厂,虽然这家厂已经有了自己的包装袋生产车间,但陈教敏还是来到了化肥厂。当时,所有的人都觉得他疯了,因为化肥厂根本用不着外面的货。“连化肥厂的厂长也认为我是疯子!”但是,在陈教敏的坚持下,化肥厂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和他签了30万条袋子的合同。

 

    陈教敏立马回老家购买了最好的设备生产了一批优质的袋子,于是,和化肥厂的合作成功了,敏大包装公司扩大了生产。并且,以此为基础,敏大在全省又开了4个厂,随着生意越做越大,陈教敏的资产也突破了亿元。

 

    一个老板,陈教敏做到了。

 

    世界温州人

 

    随着资产的积累,陈教敏“编织袋”的戏称早已经淡化,同时,他自身也在转型。在一次打高尔夫球的过程中,陈教敏萌生了自己做高尔夫项目的想法。

 

    恰巧,陈教敏留意到有一家高尔夫球场在招员工,没有任何犹豫,换上便宜的衣服,陈教敏前去应聘。几个月过后,陈教敏摸清了高尔夫球场的管理方法,于是他换回老板的行头向高尔夫球场的负责人表明来意,并与高尔夫球场达成了合作关系。随后,陈教敏回到曲靖撬动了曲靖耗资30亿的金麟湾项目,树立起了曲靖高端住宅的标杆。

 

    在地产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陈教敏开始思考更多的东西,关于自己的家乡。

 

    “家乡养育了你那么多年,现在你有一点小成功了,有了一点能力,也应该为家乡做点事情,这么多温州人在云南,我们应该一起为家乡做点贡献。”出于这样的考虑,陈教敏开始筹备组建温州商会的事情。“当时已经有了昆明温州商会,这是中国首家异地商会,也是温州人在外的首家商会,但是随着在云南的温州人越来越多,市级这个平台已经显得小了,必须打造更大的平台。”

 

    于是,2010年7月27日,云南省温州商会正式成立,陈教敏当选首任会长。“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全球温商的一次较大机遇。”在陈教敏的眼中,把在滇会员企业的资源优势整合为一体,将实现在滇温商的高起点二次创业。此后他牵头联合50个骨干会员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了温商国际集团。

 

    商会成立之后,陈教敏进行了创新,把原有的十几个部门整合为经济研究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会员服务中心、新闻中心和秘书处5个部门。云南电视台的某领导在参观云南省温州商会后曾经发出感慨,因为商会的新闻中心在规模和专业程度上丝毫不亚于一个地级市的电视台。

 

    如今,陈教敏提出的“世界温州人,握手彩云南”这句响亮的标语已经深入人心,他说,很多领导人或者企业家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往往都会说“哦,原来你就是那个‘世界温州人’啊!”

 

    今年,陈教敏37岁,还非常年轻,他说,第一个上月球的不是中国人,那么,中国人就争取第一个在月球上建房子吧。尽管陈教敏说这只是一个念头,一种野心,但是你可以看得出来,在做好了老板,实现了回报家乡之后,他依然充饱含激情,更加充满了希望。


 

 记者手记:    他要做企业家  更要做思考者

 

    采访已经逐渐进入正题了,陈教敏似乎还在神游,话说了一半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他又突然开口:“我在想,我们是不是聊点别的什么?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觉得应该聊一聊现在和将来。”

 

    虽然早就听说陈教敏非常爱思考,但这样的程度还是有点让人没有料到。

 

    随着交流越来越深入,一个又一个的思想火花从陈教敏的脑子里不停地往外蹦。“不好意思,灵感又冒出来了,我就这样,晚上也睡不着觉,就喜欢胡思乱想。”陈教敏说,他家里有一个柜子,每当有了什么想法,他就写下来放进去。现在,那个柜子里已经装满了他的思想,有灵光一现的人生感悟,也有琢磨思考许久的答案;有对企业未来走向的设想,也有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思考。只要有时间,那些思想片段都会被陈教敏拿出来温习。

 

    在陈教敏的手机备忘录里,也有许多东西是他想到就记下来的,比如“只有今天在想办法的人才知道明天要怎么走”、“人间通往成功的只有一条道,那就是正道”、“成功不是明天,是昨天和今天的付出”……在敏大,这样的“陈教敏语录”随处可见,并且,每个部门的内容都不一样。

 

    对于陈教敏这个爱思考的“毛病”,别人却都很喜欢,因为不同于教师式的照本宣科,这些都是来自生活,源于经历的。就在几天前,曲靖楼市的销售精英们还集体邀请陈教敏给他们上了一课。“听着很通俗,很幽默,但是道理却总是入木三分,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收获很大。”曲靖某代理公司老总说,陈教敏是很多人的“偶像”。

 

    陈教敏其实很低调,这样的“老师”并没有当过几次,但只要聊起自己的一些想法,陈教敏却从来不吝啬于和人分享,因为“大家看到你有思想,就知道你这个人有希望。”

 

    观点一:“市场就在身边”

 

    每一个敏大人都知道一个道理,市场就在身边,从一开始,这就是陈教敏所强调的。

 

    “我从来不认为我可以把在云南的12万温州人拉去曲靖买我的房子,房子是生活必需品,我的客户就在身边。”陈教敏说,要做好销售,首先要知道市场在哪里。

 

    在陈教敏的哲学里,和油盐酱醋一样,房子是生活的必需品,这其中的区别只是快餐和海鲜的区别。所以,金麟湾虽然是高端别墅,但其定位却一直都是生活的必需品,由适合的“食客”来买单。

 

    敏大金麟湾项目之所以能够屡屡创造销售奇迹也和“市场就在身边”分不开。“300多个客户来买我上千万的房子,我有什么理由不把它做好?一期300个业主,每个人把我们的好告诉三个人,那就是900个,我们二期推出200多套,有什么理由不被抢光?”金麟湾每一次产品推出都会遭到疯抢,口碑是最大的功臣。

 

    观点二:“产品真正的潜在价值和产品的定价是两回事”

 

    敏大的中高层都知道敏大有一个秘密——价值1000万的别墅不卖1000万而是900万,因为“产品的定价和潜在价值是两回事”。

 

    “乔布斯难道不知道他的‘苹果’是世界上功能最好的手机吗?它可以卖5万,也可以卖8万,但那样做的话市场容量就很小,或许只有几个人用。他非常明白自己手机的潜在价值,但也清楚自己要什么样的市场,所以,他以目前的定价赢得了全世界的市场。”陈教敏说。

 

    关于价值与定价,陈教敏认为现在很多企业都进入了一个管理上的误区,以压低产品的成本来谋得利益,纠结在价格竞争当中。“做企业一定不能以压低成本来谋取利益,必须要提高自己产品的潜在价值,做好品质,以品质赢得市场最终获取利润,就像乔布斯一样,不断在产品的功能、品质上进行升级,这才是正道。”

 

    在陈教敏的观点里,房子并不是营销团队营销出去的,是由公司每一个人努力的结果积累起来的,上到老板,下到最普通的一个物管人员,都是公司的营销者、品牌的铸造者。所以,敏大地产的营销团队仅仅只有几个人。

 

    相反,陈教敏把物管看得非常重要,在一开始敏大地产就投入很大精力建设物管团队,因为他相信“物管永远是物业的未来”。

 

    观点三:“别墅不是奢侈品,品德和慈善才是奢侈品”

 

    陈教敏喜欢玩微博,但属于“围观派”。去年,“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和“小悦悦”事件让他受到了极大的震动,由此发出了“品德和慈善才是奢侈品”的感慨。

 

    关于奢侈品,陈教敏有自己的理解,尽管他也一身名牌,但对他来说,对此甚至有些不屑,他最奢望和看到的奢侈品应该是品德和慈善。目前敏大集团究竟做了多少慈善,他不愿透露。“难道我会对别人说,我是一个有品德德人?”陈教敏笑笑。

 

    陈教敏说,作为一个企业家,也要感染自己的员工、身边的人,营造良好德行的氛围。“我相信,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是可以德行天下的。如果全社会都有了品德和慈善才是奢侈品的理念,那就是和谐盛世。

 

    目前,陈教敏有一个想法,要在一个非常醒目的地方找块大型广告牌,在上面打出“别墅不是奢侈品,品德和慈善才是慈善品”,倡导社会让逐渐流失的品德回归,也让看到这句话的人从中有所思考。

 

    陈教敏说,人生和事业分为不同的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他的目标就是赚钱糊口,那时并没有思考太多,许多想法是在后来回头去看才知道是对的。但在当下这个阶段,关于企业发展、关于品德和慈善,他就敢肯定它们是正确的,绝对正确。(文/于晓梅  图/贾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