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才和他16岁的“桃源”

2015-11-26
新闻来源: 云南省温州商会
查看次数:2650

在实体书店的寒潮中,有一位温州的书人已经坚持了十多年,并逆势而上,创立了书店的品牌——

 

与书为伴

郑金才乐此不疲

去年底,郑金才为他创办的桃源书院过了“16岁的生日”,“生日礼物”是由敦煌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小巧玲珑的《桃源书事》。这也是郑金才人生中的第一本书,用他的话来说,是他创办桃源书院16年来的一个小总结,记录了自己在经营古旧书、线装书和乡邦文献时的一些“艳遇”。

实体书店的寒流,是超过十个年头的事情了。而郑金才的桃源书院,一直在寒风中挺立,并成了一个知名的书店品牌,其奥秘何在?不久前,我慕名来到位于乐清市建设东路上的这家书店,两间门面,并不醒目,却在繁华的商业圈里营造出一个特别能够宁静阅读、心灵自守的地方。

 

“桃源三结义”

只有他坚持下来

郑金才坐在我的对面,温文尔雅,回忆着自己创办桃源书院的经历。我慨叹他16年的坚持,他一脸平静地说:都是因为爱好。

1998年夏天的一个晚上,郑金才接到好友的电话,约他合伙开书店。那时的郑金才20多岁,大学毕业不久,在乐清汽车东站上班,爱好文学,业余写诗,开书店正合他的心意。

乐清城区有一家“求知书店”转让,他和两位好友一起接了过来,还给书店定名“桃源书院”,取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意。

书店转过来后开了一段时间,盈利甚微,两位朋友又有各自繁忙的事业,就准备把书店转让出去。郑金才却心有不甘,决定独自经营此店。他辞掉工作,做起了书店老板,

开店之初,桃源书院的运转资金遇到了困难,但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解决了。

又过了几年,网络书店渐渐兴起,严重冲击着实体书店,桃源书院同样面临困局,乐清尽管有很好的读书氛围,但实体书店溃败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一间间曾经颇有人气的书店在一片片叹息声中黯然退场。有朋友建议郑金才转行,也有人提议他在书店里经营咖啡、创意工艺品,或是组织同城活动等。郑金才觉得这样做不是他所喜欢的,而书店,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为了生存,他开始摸索自己能够接受的新做法。

郑金才发现古旧书、线装书较有市场,但货源越来越少,同时,他又得知,温州有许多乡贤著作,这引起了他收藏的兴趣。开办书店何不主攻古旧书、线装书和乡邦文献呢?他觉得这条路可走,2005年下半年,在孔夫子旧书网开起了网络书店,专售古旧书、线装书和温州人写的著作。因为是一家有特色的书店,慢慢地,他的网店受到了顾客的关注,并建立起较为固定的客户群。

 

 

“小众的就是大众的”

网络书店带热实体店

尽管桃源书院在书界颇具口碑,但近几年,网络书店的生存之路走得同样艰辛,全国大大小小的书店挤在一起,竞争非常激烈。仅孔夫子旧书网,就有六七千家的网店,还有大量的书摊。

为了更好地做好网店,郑金才不断地寻找货源。他从图书批发商那里买一些积压的旧书,低折扣出售,更多的是跑温州、杭州、上海等地的旧书摊,寻找有价值的古旧书,同时每天在孔夫子旧书网搜寻。充足的货源和品质的良好,让桃源书院受到顾客喜爱。他的网店旧书达到了4万多册。桃源书院的旧书仓库里,每天都有营业员在给旧书打包,向外快递或邮寄。有读者委托郑金才帮助寻找旧书,他也不遗余力。他有空就在网上翻看买家的评价,来自市场点对点的信息反馈非常宝贵。

桃源书院的客户群里既有普通读者,也有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更多的是书籍收藏家和大专院校的教授。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四川等地的许多爱书之人纷纷发来购书清单,有些人干脆赶来乐清淘书,一买就是数千元。网络书店带动了桃源书院实体店,人气渐旺,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为了让古旧书、线装书和温州乡邦文献有一个展示的平台,方便顾客交流和购买,郑金才在书院后面的一条巷子里租了一栋两间3层半的房子,取名瓯香草堂,这也是郑金才的藏书楼。

郑金才也代销温州文化人的书籍,许多写书出书的温州文化人成了他的老顾客,还变成了好朋友。2005年前后,温州图书馆牵头出版了《温州文献丛书》,郑金才在网店上重点推荐,被省外许多大学教授购买。

他又在网店上做书店的衍生品,从自己的艺术兴趣出发,推出了一批批温籍书画家的书画作品,定价并不低廉,销售却不错。

需求一直在,关键是产品如何精准定位读者。这是书画销售给郑金才最大的感受。创新已然拉开序幕,如何改变卖书的理念?这一点,郑金才又非常固执,他总是坚持自己的喜好。有一段时间,文化市场热销日本漫画,图书、影像、相关产品层出不穷,但他冷眼旁观,并不参与。

有一个口号叫做“小众的就是大众的”,郑金才很赞同,他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不过,他觉得自己现在做古旧书还处于初创期,朝着这个方向继续走下去,可以将这份事业做得更大更好。

 

 

浸泡在书里的人生

有许多可说可记可写的事

郑金才在经营古旧书的时候,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有故事”的书籍,比如文化名人收藏过的,上面有他们的签名、批注、盖章的,特别是温州乡邦的古旧书。他还参与网络竞拍和拍卖会拍卖古旧书籍,有时与对手经过几十个回合的竞争,价位越来越高,他还是拍下了。他说:价格高点就高点,可遇不可求,当时显得贵,过两三年就不算贵了。至今他已收藏温州乡邦文献3000多册,明清和民国线装书1000多册。

他与文化界人士的颇多交往,也给他的收藏带来更多便利。许多文化人纷纷给予支持,比如已故的乐清文化人陈纬先生主动赠与他古书的情景,他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2008年的一个夏日,陈纬先生拿着刘黻的《蒙川先生遗稿》光绪刻本与周起渭的《雁山鸿爪》民国版本来找郑金才,并且执意要赠送给他。郑金才硬是要给老先生1500元,老先生推让再三,才勉强收取1000元。《蒙川先生遗稿》是陈纬上世纪70年代从甘肃一位藏家手中购得的。那时他在乐清文物馆工作,有一天收到了来自甘肃的一封信函,来信者说自己藏有《蒙川先生遗稿》,知道作者刘黻是乐清人,想问一下乐清有没有人要此书,价格是50元。陈纬冒着被骗的风险寄去了50元,一个月后,收到了书,且品好如新,他喜不自禁,一直视为珍藏。

郑金才有位朋友叫江慎,也是藏书家,多藏新文学版本,尤其是沈从文的早期书籍。2008年的一天,郑金才去这位朋友家里看书,见到一套线装书,封面发黄,签条已失,翻看扉页,上书《永嘉诗人祠堂丛刻》。他眼睛一亮,当即翻看,通篇小字刊刻精整,版面紧凑,字迹清晰。郑金才爱不释手,朋友却舍不得出手。后来朋友见他每次相见总叨念此书,同意低价将这套书割爱于他。这样的故事,郑金才还有很多很多。

郑金才开书店、藏书,也写文章。他说:大批珍贵乡邦文献蕴含着乐清的人文历史,是研究乐清的宝贵文化资源。“近十年来,我收藏温州乡邦文献,其中大量是乐清的。淘书藏书犹如蚁垒穴、燕衔泥,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可说可记可写的事,于是我一一把它记录,其中既有购得心仪已久的古书的喜悦,也有痛失好书的无奈。我在天涯网上开了博客,写成的文章在博客上与大家分享。”

2010年,乐清市社科联策划《乐邑寻踪文丛》,主编许宗斌先生邀请他写有关乐清的书人书事,他答应了。两三年时间里,他陆陆续续地写,最终写成了43篇文章,集成了《桃源书事》。

采访结束之前,郑金才说到他的老婆赵丽蓉。他说:以前我是守店人,现在我老婆是守店人,我在故纸堆里忙碌的时候,书店里里外外,就靠她在张罗。在书店业最不景气的那几年,赵丽蓉默默地支持着他。

他属兔,1975年出生,今年正好四十而不惑。他说,书籍不仅磨砺了他的人生,更让他明白了什么样的人生才能展现生命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