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商将成为一个强大的名词
温商是一个独特的群体。 他们是财富的象征、创业的榜样,他们的故事常常让人惊叹。然而,在我们这个崇拜财富英雄的时代,外界对于温商这个群体却始终充满争议。事实上,怀疑和非议一直伴随着温商的成长。这种现象在中国所有的商帮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讲求实际功效的重商思想在温州根深蒂固、源远流长,所以温州民间的工商业活动,即使在外部环境极其恶劣的社会形势下,仍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在全国改革开放大气候一样的环境下,温州从“抢跑”中实现了率先发展。但多年之后,一直领跑的温州正在失去领头羊的位置。 1978年至2000年,温州GDP平均年增长率为15.6%,同期,全国为9.5%,浙江省为13.2%。而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温州快车悄然减速,2003年度温州市经济增幅达到之前6年来的最高点,但这一增幅在浙江11个地级市中仍然只能排名第9。而到了2009年,温州人均GDP仅4604美元,列全省倒数第三位,不到杭州的一半,更是只有全省人均GDP的71%。 温州本地经济的颓势与温州商人在大江南北攻城略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者说,正是因为温州商人大批走出了温州,才导致了温州本土经济的空心化。据温州市经贸委统计,自今年一季度以来,该市规模工业利润增幅环比回落幅度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 如何盘活温州经济?吸引温州以外的温州人的资本和人才回归,成为温州本土经济和温州商人转型升级的重要课题。温州商人不应该满足于产业的“平面性空间转移”——在温州本地无法生存的产业转移到要素成本更低的内地,而应该立足于纵向的转型升级——提高技术、品牌、管理的附加值。 两宋时期,永嘉学派注重经世致用的“事功利”思想,对温州人文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温州形成了“其货纤靡,其人善贾”的重商传统,奠定了温州人重实际、讲实利、求实效的价值观和行为特征。这是温州商人称雄海内外的竞争力源头。 但现在提起温州人,“炒”也许是外界最容易想到的一个关键字。的确,相当一部分温州人喜欢“炒”,这既是温州人的传统,也有着民间资本在国内投资领域缺乏的大背景。 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实体经济经营趋于困难。民间资金的虚拟化和热钱化越发严重。“2010温州市百强企业”中将近一半是制造业企业,无一例外地涉足了房地产开发。而制造业开发房地产更具“优势和积极性”,可以将既有的公司业务作为融资平台,因为房地产业务的银行贷款比较敏感,政策调控波动大,以实体产业比较方便。如果扣除这部分“马甲资金”,有2/3以上的民间资金溢出成为游资在赚快钱。 企业家精神特别是实业精神是温商闯天下的本钱。要防止实体产业空心化和资产泡沫化,必须保持温商的传统优势:务实、低调、勤奋、敢冒风险,保持企业家的斗志,改革企业的体制,提高抗风险的意愿和能力。 温商如何以开放性打破封闭的网络? 温州商人的族群归属感很强,温州人内部的互相认同感丰富了社会资本,降低了交易成本。这些群体性人文取向,使得温州企业家资源的孕育和流动成本较低,弥补了信用缺失和制度不足等要素制约下缺损市场的效率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些特点推动了产业的扩散,促进了产业群落的形成。 但是,这些基于五缘关系形成的商业网络,呈现出明显的封闭性:一是网络以外的人群进入成本很高;二是网络以外的产业也难以进入。其结果是导致温州商人的合作圈子的窄定位,以及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困境。这是封闭性网络文化导致的副作用。 10~14世纪的前现代社会,北非马格里布商人在从事远距离贸易时,仅从马格里布人中选择雇佣贸易代理人,这是一种相当于“人格化”的交易方式。而地中海北岸热那亚商人则常常从外部雇佣贸易代理人,运用“非人格化”交易方式,而最后胜出的则是威尼斯商人,他们的交易方式更接近于现代市场经济。市场的扩大,贸易的扩展,导致了人格化交易向非人格化交易的过渡。曾经盛极一时的马格里布商人的没落,给了温商借鉴。 无论是历史的教训还是现实的挑战,都对温商的开放性、兼容性、先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超越自我。 今天,越来越多的温商已经成功转型,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温商。他们守法经营,不赚不干净的钱;他们面对挑战,敢于超越自我探索新的领域和路径;他们回报社会,实现与利益相关者的共赢。 可以预见,新温商将成为强大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名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