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丽水街

2016-03-23
新闻来源: 云南省温州商会
查看次数:2580

       

       丽水街,美人靠

  在我走过的楠溪江许多古村落中,虽然有不少的古村落都能巧妙利用水资源,做足水文章。但岩头古村却是唯一以一整座水利设施来规划布局的村寨,同时也是利用水资源最巧妙的古村落,不能不令人叹服古人的智慧。岩头古村初建于南宋,坐西朝东,背山面垟,三面石头城开四门,是楠溪江上游现存最大的古村落,为当地金氏聚居之地。上面四句概括了岩头村的布局特色,其最有特色的景点就是保存完好的以丽水湖与丽水街为主体的乡村园林,长廓、亭榭、古树、庙宇、戏台、石桥、美人靠。。。组成了古色古香,古味浓郁的风情画卷。而走读岩头村,仿佛是打开了一部宋元以来中国乡村的历史书卷,多少历史故事悲欢离合在此地上演。

  现在岩头村最早的建筑是塔湖庙和丽水湖园林,当地人称丽水街(我觉得这称呼很好,给人一种清清水水的感觉),是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岩头村金氏祖先开凿丽水湖筑堤形成的,丽水湖北起献义门,南至丽水桥,长达300米,宽约21米,西接荷塘,东边是长堤即为著名的丽水街。丽水街与长堤呈弧形,微微向西南弯曲,形成一优美之极的曲线。远望有芙蓉三峰的峭拨秀丽的身姿,近看有丽水桥轻盈跨架于湖水之上,桥头遮天蔽日的参天古树,古意盎然。值得说说的是丽水桥造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全桥是用48根大条石彻成的石梁桥,意指岩头村在明朝时是仙居乡第48都。桥南西首刻有文字“丽水桥”,桥长10.2米、宽3.8米,三孔,每孔用12条长条石平铺而成,中高两端低,略呈弧形,恰似“长虹卧波”。



  丽水桥,桥似虹

  丽水街,原本是蓄水堤坝,据说蓄水坝上起先并没房屋店铺,因为先人讲究风水,说这堤岸不宜建屋造房,故一直不见房屋店铺。后来时有盐贩、商贩从这里歇足,慢慢就喧闹起来,人气旺自会带动风水旺,所谓风水轮流转,或许这时候这堤岸也时来远转了,风生水起,风水自然也变好了,于是,就有了这一半爿极有韵味的古街。建在蓄水堤上的百米丽水街,廊棚逶迤,美人靠一字排开,鹅卵石铺就的街面,把呈新月形的长街完美地结合起来,丽水桥、接官亭、乘风亭、古戏台、古韵依存,原汁原味。

  踏在那条凹凸不平、被时光磨得润亮的石板卵卵的路上,心自然而然地沉静下来,油然而生追古思远的幽情。想当初这美人靠上不知有多少娇颜映入清清水中,如荷花般升起,妩媚着身姿,优雅地翘起兰花指,丢下点点面点戏小鱼,现如今,随着嗒嗒马蹄声的远去,这老街也慢慢老去,归于沉寂,只有等节日里游人的笑声来唤醒。。。

  这街道本来就是一蓄水长堤坝,古代先人们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利用地形地势,因势利导,巧妙布局建造水利工程,其古水利设施具有防旱抗涝、巧妙布局、灌溉农田、便利生活、美化环境等综合功能。水利工程从村北五尺溪筑一弧形水坝引水入大小两个涵洞,小涵洞之水用以灌溉数百亩良田。大涵洞之水南流至村西北角经地下水道流入村内人工开凿的丽水湖,沿途设水碓,供村民磨面、碾米。这就是上文中提到过的做足水文章。丽水街功能蛮多,除蓄水外还有镇锁风水、村界、通道等功能。

  岩头村除丽水街外还有三处不得不说:

  一是各式各样的古亭



  二是东宗祠(水文化馆),东宗祠建筑因年代久远,几经坍圮,2002年按原样重修,现被辟为楠溪江乡村水文化馆,人们可以在这充分领略岩头古村的水文章。历史上的19325月,东宗祠曾发生过“东宗惨案”浙南红军游击队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一团团长雷高升在此被国民党诱捕,同时遇难还有其他17位同志,史称“东宗惨案”。



  三是水亭祠水亭祠,又叫琴山书院,从院门入内,依次是照壁、泮池、月台、仪门、秋月池、水亭、中堂。原建筑20世纪90年代到塌,2002年依原样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