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企业家是全国最活跃的团体

2016-06-13
新闻来源: 云南省温州商会
查看次数:2015

    柳传志对很多人说过,温州企业家是全国最活跃的团体,值得大家学习。但他是第一次来温州。所以,当担任青企协会长、执行会长、副会长的20多位温州“老板”——他们是从世界各地赶回来开会的,有些人则是推迟了出国的计划——集体亮相宣读《青年企业家宣言》时,像他这样的非温州籍企业家,还是大感意外。

  来自内地的海星集团董事局主席荣海说:“在温州,感受到了很多与其他地方不一样之处,但是温州企业家的这种抱团精神却是最让人震撼的。”

  所谓青年企业家协会,并非温州所独有。与其他地方一样,温州青年企业家协会也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是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和市青年联合会的团体会员。不过,在各地,青企协一般只是共青团联系青年企业家的纽带,而温州青企协不同,它本质上是一个自组织的商会。

  一

  温州商会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署,温州开埠,洋货涌入,当地小商品生产和自然经济备受冲击。温州商人开始组织同业公会,以求自保。近现代,民间社会逐渐消亡,真正意义上的商会不复存在。直到1988年,温州三资企业联谊会、温州食品工商同业公会、温州百货针纺同业公会先后宣布成立,温州重新出现了非政府组织的行业商会。

  现在,有温州人的地方就有温州商会。在全国各地,至少有122个温州异地商会,而在温州本土,据说已有104个由行业自组织的商会、协会。

  与其他地方不同,温州人皆以商会为荣。有人分析,温州商人的这种“抱团”,本质上是摆脱了大共同体束缚、具有独立人格并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人们建立的“市民社会”,这种社会群体应该是小农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新生力量。也有人认为,温州商人之间的自组织,是一种有利于无限次重复博弈的封闭联盟,是一种典型的人格化交易机制,正是缺乏政府的产物。

  关于“抱团”的一个说法是:一个温州人想去欧洲做生意,即使他不懂当地的语言,也没关系,他的同乡会把电话一站一站的打过去,帮他做好必要的联络,直到他到达那里。

  对此,温州社科联副主席洪振宁说,从历史上看,温州人多地少,多以打鱼为生,很早就有了合伙合作的历史,比如共同出钱造一条渔船;从文化上看,现在的温州人多是移民后代,出门靠朋友,离不开信义二字;从经济上看,低、小、散曾是温州产业的主要特点,一旦走出去,就发现自己无力与规模更大的企业抗衡,就需要“合十指为拳”,形成自己的产业集群,在一条产业链上形成合力,才能生存下去——而商会就是这种产业集群的产物。

  不过,在历史文化制度的分析框架之外,我们可以发现,商会组织作为新生力量在温州复活,也有一个重要的历史机缘——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温州遭遇的诚信危机,使温州商会从此后得到了蓬勃发展。恰恰是危机拯救了温州,拯救了这个庞大的商人群体,刷新了温州的商业社会。

  现在回过头来看,说当年温州之“假冒伪劣”,也有可商榷之处。因为在营销学中,低质低价是一种成本策略,有它客观的市场需求。不然,现在怎么会有一次性产品问世呢?但是,国营百货公司却把原本18元一双的合成革鞋子买成了118元一双的“皮鞋”,使终端客户蒙受损失,进而使温州的信誉跌到了最低点,“恶名”远扬。

  这种情况迫使温州作出了沉痛反省。不过,我们往往只看到地方政府为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所作出的调整,却忽视了温州民间商人的积极努力。实际上,与一百多年前一样,温州商会在一百多年后的重生,也是基于商人自救的产物。这种自发、自律的商人组织,从一开始就将诚信经营作为自己的主导文化,与官方背景的商会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