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企业家的城市

2016-06-17
新闻来源: 云南省温州商会
查看次数:2466

    温州城,这两年有点鸟枪换炮的感觉。“四五年前还像乡下一样脏、乱、旧,而现在每个月都有新的路修出来。”一位温州市民这样说,“这都是市长办的好事,但温州的经济发展,却跟他们没什么关系,都是老百姓自己干出来的,老百姓有了钱,政府才有钱修路。”  

  以往“无为而治”的温州政府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似乎在朝着“有为”的方向努力。在这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除了搞改造城区、提高绿化率,“鼓励产业升级”、“促进技术创新”年年都被当作一个重要的大事来提。然而政府对经济的热情,似乎并没有让企业感到过多的欣喜。

  因为投资环境并没有跟着市容市貌一起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温州的老板们还是有不少牢骚和无奈。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敢于向政府提意见,包括在政府官员面前表达这种不满;另一部分则不愿多说。但所有人都有着惊人的适应力和隐忍能力,照旧在现实的环境中平静地处理着自己的生意。

  政协委员郑胜涛是当地企业神力集团的总裁,他就是一位有什么就说什么的人,他对自己的概括是:积极,但不着急。对温州当地企业的概括是:不等、不靠,也不躁。

  政府的保护与信用

  1998年年底,温州的永嘉县曝出一条轰动全国的新闻:几位青年在公开投标中,联手以518万元的价格竞标,和永嘉县农业局签下了楠溪江流域的承包合同。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所采取的全流域的江河承包方式,在全国还是头一遭,有些媒体因此称承包者为“中国第一包江人”。

  然而3年过后,昔日专门为“包江”而成立的永嘉县楠溪江渔业开发有限公司已经杳无踪迹。

  承包者季展敏表示,是农业部门未履行合同、当地公安部门不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导致了他们的经营无法继续。

  在承包之初,县农业局和渔业公司的工作人员走村串户发通告、做宣传,公司在沿江乡镇及重点村设立管理站,由近30人担任江面管理员;配备近百名临时机动队员组成巡逻队,24小时在承包流域巡江护鱼。此外,还专门设立举报网络,聘请生态监督员,保护生态环境。

  1年后,当江里的鱼渐渐多起来的时候,原本平静的江面从此变得不那么太平:成群结队的鱼儿,引来了觊觎者的目光,毒鱼、炸鱼、电鱼等偷鱼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

  但当开发有限公司管理人员抓获毒鱼者,并将毒鱼者送到当地派出所时,派出所却拒绝受理。他们的理由是当时派出所还没管过类似事件,建议送到县农业局的渔政站去。

  承包的江面有140余公里长,流经二三十个乡镇、近百个村子,紧挨江边生活着十多万人口。这么大范围的管理工作,仅靠几十个公司工作人员和农业局渔政站的同志来承担,实在是有点力不从心。在偷鱼现象特别严重的那些日子,季展敏等承包人彻夜难眠。

  偷鱼者和毒鱼者大多是在夜间活动,抓到以后,往往一时无法送到渔政站。公司管理人员便将偷鱼者留在管理站里,但这却惹来了新麻烦:公司因非法拘禁他人被对方告上了法庭。

  3年来,永嘉县楠溪江渔业开发有限公司共投入管理以及鱼苗投放费用100多万元,至今仍颗粒无收。2000年底,季展敏等人没有如期交纳承包款。在2001年7月永嘉县农业局和“包江”人就此事召开的座谈会上,季展敏等人提出,承包款不是主要问题,关键还是永嘉县农业局“未履行合同条款,导致承包管理困难重重”。

  由于经济上捉襟见肘,去年下半年,季展敏等人只得将公司的办公用房退租,牌子也暂时收了起来,改由楠溪江边沙头镇上的临时管理点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由于资金筹措上的困难和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永嘉县楠溪江渔业开发有限公司对在楠溪江渔业投资的回报预期已经失去信心,近半年来,没有再投放过一尾鱼苗。

  季展敏表示,如果能够得到有关部门的配合,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就算因沿溪村民偷鱼损失30%,经营也还不成问题。他连连向当地记者感叹,当初把问题想得太简单、太过理想化。

  政府部门的失信让企业始料不及的事,有时也能碰到。  

  神力集团最近就正为一个房地产项目捏着一把汗——从政府那里买来的地块已经交了70%的款,地皮上建的商品房也已经快到交付期了,但周边属于政府公共地块,企业共摊了一部分钱,应该由政府修一条路的地方,时至今日旧房子还是没有拆掉,这直接的后果就是,底层的商铺没法经营。

  投资领域有门槛

  在温州,当地媒体甚至用“民间资本屡入禁地”的标题,来说明温州的企业敢为天下先。这两年,私营企业的确进入了不少以前被认为“禁地”的投资领域。

  当地政府表示,今年7月份后,种业经营的“禁地”还将进一步开放,注册资金500万及相当规模的非公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均可参与种业经营权竞批,目前温州民间资金正跃跃欲试,因为全市种子年销量可达300多万公斤。

  温州国家级风景区雁荡山就有4个景点由私人及私人合资开发而成。由于涉足者不多,其利润相当可观。如雁荡方洞便是由当地几位农民投资800多万元开发,目前,年客流量达30万人次。

  “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也吸引了民间资金投向水利设施建设。乐清市五年来水利设施总投资为5.94亿元,其中多渠道自筹资金3.09亿元,占了一半多。

  近五年来乐清市共投入3.1亿元建成标准堤塘132.8公里,其中多渠道投资1.5亿元,实现了堤塘大闭合。建塘围涂的经济、社会效益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现该市又掀起了构筑第二道海岸防线的热潮。面积为8900亩的胜利塘北片围垦工程,已有6家企业有投资意向。  

  投资大、见效慢、低风险的水利开发,对温州民间资金的诱惑也很大,其“打造”的水电站在温州各县市方兴未艾。据文成县水利局透露,该县去年1亿多元的水利开发资金中,民间资金约占40%,文成的李林一级、年青峡二级、仙岩二级等水电站均属私资开发。

  虽然因为某些工程投资大、国家补助有限,地方财政难以承担,而使民间资金获得了一点空间,但温州一些企业对于那些高利润的行业,目前还只有靠边站。在高速公路和穿山隧道建设方面,紧邻着温州的台州这两年给了民间资金不少机会,允许他们自己筹资建设、收费,采用BOT的方式,而温州除了几年前平阳的一条隧道是由私营业主修的,目前绝大部分高速公路和隧道都是由政府出资,尽管在这些项目开工之前,私营老板拿着大叠的钞票挤在门口,但因为“利润高,稳赚不赔”,所以轮不到私营企业。

  几年前斥巨资买下温州大学股份的温州老板,据说已经被退还了大部分的资本金,温州新建成的大学城,将是一个全国有的单位。而与此同时,温州的民间资本已经在上海建立了3所投资超过亿元的学校。筹资1亿多元的上海建桥学院、计划投资3亿元的金苹果双语学校、投入1.24亿元参股的上海名牌中学——曹杨中学。

  一位企业家评价说:“温州的企业多,在本地受不到更多的重视,而到了外地,反而物以稀为贵,会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

  计划经济色彩依旧

  尽管温州以民间资本名扬海内外,但关于国有企业的一切事情,仍旧让政府不敢掉以轻心。

  国有企业的改造仍旧在谈政、企分开,虽然有提法说,要把资产好的企业大胆地卖给民间资本,但这个工作进展得似乎并不像传说的那么快。大多数私营老板还是能感到来自国有企业的一股很强大的力量——政府对国有和私营还是有所偏好,不能一碗水端平。

  尽管温州市政府在多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到要在温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当地的大部分企业家却认为,起码在目前,地处山区、都市化气息不浓的温州很难吸引高科技人才。正因如此,不管你给多少钱,以往许多高薪聘来的高新技术人才总是呆不了几天就跑了。相反的是,被政府贬为低技术含量的服装、皮鞋等传统加工工业因为利润空间的存在,仍旧让温州企业界乐此不疲。

  因此,在政府引导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不少政府亲自出面办的企业,温州为培育高新技术而建的数码城大部分的股份就是国有的,一位了解这项工程的企业家私下里对“国有”的性质笑着摇头——就凭国有的性质,能搞好吗?新诞生的国有企业还有一些创投基金。  

  政府对于企业的管理,有时候也会让他们感到计划经济的色彩。地处山区盆地的温州,企业高度集中让地皮成了最紧缺的资源。企业在拍卖会上用高价拿到规划用地后,政府的要求却让他们有点为难——在新建的厂房里,按照规划部门的要求,楼高不能超过15米,一般只能盖到3-4层。一向讲究实用的温州老板们当然会有看法——厂房,只要干净、宽敞就行了,多盖几层有什么关系?

  渴望尊重

  在温州,温州市民有一个识别老板的方法:“出门看见的那个你不认识的人就是。”

  因为,温州的老板大多不是温州城里人,他们是来自大山深处,郊县的永嘉、苍南这些闭塞地方的贫苦人家的孩子,他们来到温州,寄人篱下,一直到现在。靠着财富赢得尊重后,他们却仍旧不能改变城里人潜意识中既定的“士、农、工、学、商”排位。

  在面对城里户口的执法人员时,他们仍旧有一种被视为管制对象的感觉。“照章纳税、遵守法规,其实没什么不对,”郑胜涛说,“但一些具体分管部门对待企业的态度生硬,总是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看企业,企业只感到是被处处监管,体会不到自己是被服务对象。”  

  但一直以来,温州的企业大多数都低眉顺眼惯了,“比起以前,现在毕竟是好多了。”郑胜涛说,“那时候企业规模小,不起眼,不是重要的税源,到城里做小生意,在全国各地受到的是一样的歧视,在温州城里也没例外。”

  但他们认为,大多数官员不会受贿,因为他们家里都有亲戚从生意上赚钱。他们也想要政绩,他们要的是企业的尊重,但却不是很尊重企业。

  在温州,你问政府在企业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不少企业家会笑着对你脱口而出,温州政府前期是“无为而治”。他们的意思是,经济的发展完全是企业自己的功劳,政府只要不多过问,就是对企业最大的支持了。

  当初是个体户,小本生意,被城里的机关干部们看不起,有冤都没处说。而现在企业大了,有不少人还能当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成了纳税大户,政府也不敢小视了。位卑言微的情况已经渐渐改变了。

  所以,温州大大小小的老板都是笑呵呵——和气生财。他们都有一种朴素的理智——一切不顺心,都得慢慢来,北方人那种躁脾气成不了事,在最恶劣的环境中都闯出来了,现在的大环境是宽松多了,起码已经没有人盯着你的钱割资本主义尾巴了。私营经济也成了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具体的不顺心,总是有办法解决的。按温州生意人向来就“遇到黄灯赶快跑,遇到红灯绕着走”的信条,总会想到变通的办法。

  适应,是温州商人最大的特征。所以,他们没有牢骚,生意永远都不会疲软,在这个曾经不属于他们这些乡下人的地方,来自大山深处的老板们积极又隐忍,在人群当中创造着一种平和的、理性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