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笔下的神秘“古滇国”,考古有了重大新发现!

2022-10-09
新闻来源: 云南省温州商会
查看次数:2873

汉武帝元封二年,滇王尝羌降于汉,汉“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这是《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关于古滇国的一段记载。

古滇国是从战国延续至汉代的区域性政权,属西南夷的一部分。长久以来,由于史料缺乏,这个神秘王国一度距离我们很远,1956年金质“滇王之印”出土,轰动考古界。

金质“滇王之印”

伴随着一些精美青铜器的发掘出土,古滇国由此揭开了一层神秘面纱。

猴首短剑

鎏金铜扣饰

叠鼓贮贝器

这之后,在国家文物部门支持下,云南关于古滇国及其滇文化的相关考古工作持续开展。

“滇国相印”封泥

2019年“滇国相印”封泥出土,与“滇王之印”相互印证,不仅弥补了古代文献关于古滇国史迹记载的缺失,还从实物资料上进一步证实了古滇国的存在,表明汉武帝在设立益州郡、赐滇王王印的同时,也设立了“滇相”,建立起一套行政管理体系。

从空中俯瞰云南河泊所遗址发掘现场(无人机照片,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今年,古滇国考古又有重大新发现。在9月28日国家文物局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上,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了河泊所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去年以来,河泊所遗址出土大量汉代封泥和简牍,这表明西汉中央政府已对云南行使治权,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实证。

考古工作者在清理云南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简牍(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河泊所遗址位于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河泊所村附近,是古滇文化的核心居址区,其东北约一公里便是曾出土“滇王之印”的石寨山古墓群。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正雄介绍,去年以来的考古发掘揭露出主体为两汉时期的文化堆积。

从空中俯瞰云南河泊所遗址现场(2022年9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发现建筑基址、灰坑、墓葬、河道、水井等重要遗迹,出土封泥、简牍、铜器、铁器、骨器、玉石器等文化遗物2000多件。其中,封泥共发现500余枚,有官印封泥和私印封泥,包括“益州太守章”及益州郡下辖24个县中18个县的长官封泥,私印封泥有“宋虞之印”“君冯私印”等。

考古工作者在云南河泊所遗址现场检查出土的封泥(2022年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考古工作者在检查云南河泊所遗址出土的封泥(2022年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考古专家称,这些封泥集中出土点可能是当时文书资料的销毁场所,出土简牍目前仅清理了一小部分。

考古工作者在整理云南河泊所遗址出土的各类文化遗物(2022年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发现字迹明显的简牍残片200余片,字迹不明显的简牍残片1000余片。已辨识出“滇池以亭行”“建伶县”“始元四年”等文字。

考古工作者在清理云南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简牍(2022年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考古领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蒋志龙介绍,本次发掘还发现了大型建筑基址宽达12米的道路,长达48厘米的瓦片、瓦当和铺地砖等,表明西汉设置的益州郡郡治就在发掘现场附近。河泊所遗址考古新发现意义重大,蒋志龙说,相关封泥和简牍等文书资料的发现,是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对边疆云南行使治权的直接体现,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考古实证。

考古工作者在云南河泊所遗址现场进行清理发掘工作(2022年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来源:“新华网”微信公众号  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