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䆲䆡鱼文化美食节:寻味舌尖上的乡愁

2023-08-15
新闻来源: 云南省温州商会
查看次数:3401

云南玉溪澄江市地处滇中,自古就有“文风不让中原盛,民俗还如太古淳”的美誉。这里,有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珠江源头第一大湖的抚仙湖。

资料图 金云龙 摄

抚仙湖,云南高原上的蔚蓝湖泊,是孕育滇中蓝色文明的生命摇篮。300多万年前,喜马拉雅剧烈的造山运动,山脉崛起或者断裂,形成一系列断层贮水及石岩溶蚀,在云南高原形成了一个南北向的断层陷落湖——抚仙湖。

抚仙湖活在神话里。相传肖、石二仙下凡至此,并肩搭手倚立,观湖光山色,赏人间美景,竟至如痴如醉,流连忘返,抚仙湖由此得名。

文学家感叹抚仙湖的美景,旅行家惊叹抚仙湖的清澈,留下美文佳话。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赞之“澄江色似碧醍醐,万顷烟波际绿芜;只少楼台相掩映,天然图画胜西湖。”

说起澄江悠久的渔文化就不得不说一说这里的鱼,抚仙湖共有鱼类48种,其中,清澈、含氧量较高的湖水中诞生了一种迎浪而上的鱼中珍品——䆲䆡鱼。

车水捕鱼 资料图 谭晶 摄

䆲䆡鱼,学名鱇浪白鱼,是云南独有的土著鱼种。抗浪鱼体小而细,形如箭,呈银白色,喜栖于深水鱼洞或沙砾中,在民间多叫它小花鱼、鱇白鱼、鱇鱼、白鱼、抗浪鱼、掉鳞鱼等,它是鲤科、白鱼属的一种小型淡水鱼类。长期以来,因其肉质鲜美而闻名遐迩,跻身云南四大名鱼之列。

䆲䆡鱼 资料图 金云龙 摄

《康熙字典》“穴”部之二载:“澄江有鱼,滇人呼为‘䆲䆡’。”后称为“魧郎”,也许因为此鱼在风高浪涌的湖水里成长,因而当地人民便称之为“抗浪鱼”了。平时,抗浪鱼藏于深水,只有当暴雨后才游出来。《澄江府志》记载:“抚仙湖湖侧多鱼洞,累石为界,当暴雨入湖,康郎(抗浪)鱼蔽湖鳞次而来。”

据当地史料记载,䆲䆡鱼的鲜美获得康熙的青睐,成为清康熙年间朝廷的贡品。2016年,䆲䆡鱼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

䆲䆡鱼名由来的传说起于何时,具体时间现已经无从考证。经历代民间演绎,䆲䆡鱼的各种传说在澄江广为流传,有人说䆲䆡鱼是瑶池之物,王母娘娘特意赐予抚仙湖;有人说,䆲䆡鱼由澄江进士赵士麟带入京城,无意被康熙发现赐名抗浪鱼。作为抚仙湖最具特色的土著鱼种,䆲䆡鱼俨然是抚仙湖地域文化中最神秘的代名词。

市级非遗传承竹编工艺大鱼笼

䆲䆡鱼的生活习性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每当春回大地,特别是雨水落地后,抗浪鱼就会从深水中游到岸边浅滩,在石岩礁头上产卵。来时成群结队,铺满浅滩,蔚为壮观,产卵后便游回深水中,看不到一点踪影。它们来去都有规律,这个规律叫“来三去七”,即来三天,去七天,至立秋节令后,便渐渐稀少,以至绝迹,要到次年立春节令后再出现。

铜锅䆲䆡鱼 耿梓榕 摄

每当春风鼓吹、风和日暖的时候,鱼汛期就来了,这是抚仙湖最热闹、最有风情的时节。当䆲䆡鱼游向湖岸产卵的日子,湖岸变成了活蹦乱跳的鱼滩,银光闪闪,极为壮观。

车水捕鱼是抚仙湖畔一道神奇美丽而又古老独特的景观。渔民根据䆲䆡鱼繁殖特点,发明了世上独一无二的“车水捕鱼”,不下湖、不用船、不用鱼钩、不用网,轻轻松松便可捕得满箩满箩的䆲䆡鱼。

香煎䆲䆡鱼 耿梓榕 摄

渔民在岸边挖好水渠与“鱼洞”相连,渔民站在“水车”上,利用水车将“鱼洞”内洁净的清水提到水渠内,人为地制造出湍急的水流。泉水经过沟道流入湖内,泉水与湖水的温差和流速恰好迎合了争强好胜、喜欢清水的抗浪鱼的生活习性,鱼儿便群集抢水而上。逆流而入的鱼儿最后钻入渔民们预先放置在流水沟道里的竹笼而被捕获。

由于䆲䆡鱼体质娇小对水质要求极高,高原湖泊抚仙湖的冷冽清澈赋予了䆲䆡鱼特有的鲜美,近代以来䆲䆡鱼一度濒临灭绝,幸运的是现今人工繁育取得成功,䆲䆡鱼再次成为餐桌上的美食。除了美味的铜锅煮鱼,䆲䆡鱼还有多种吃法,蒸、煎、煮皆可。其个头虽小,但刺软肉嫩,味道鲜美。

盐水䆲䆡鱼 阮刘海 摄

䆲䆡鱼,这是澄江人对家乡的挚爱,对弥散在浓浓的烟火气里的留恋,澄江人家的灶台边、餐桌上代代相传老味道不断传承,带着初心,用心守护他们的温暖和幸福。

美食节文化表演 赵艳红 摄

䆲䆡鱼文化美食节日程

旅游贴士:2023年云南玉溪澄江市首届䆲䆡鱼文化美食节于8月11日至8月25日举行,届时还将有澄江文庙国学三礼、游园、民间文艺表演、少儿才艺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来源: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